“多品种小批量机加工中,靠人工不如靠自动化”这一观点,可以从生产效率、质量稳定性、成本效益、灵活性及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解:
1. 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
人工操作的局限性: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,人工操作需要频繁切换工序、调整设备参数和更换工装夹具,这不仅耗时且容易出错,导致生产效率低下。
机加工柔性自动化的优势:能够通过系统快速完成工序切换和参数调整,实现连续、高效的生产。例如,柔性制造系统(FMS)可以集成多种加工设备,通过自动化物流系统实现工件在不同工序间的快速传递,显著缩短生产周期。
2. 质量稳定性的增强
人工操作的不一致性:人工操作受技能水平、疲劳程度、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,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。
机加工柔性自动化的精确控制:靠系统能够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精确控制,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,确保每个工件的加工精度一致,同时实时监控加工状态,出现异常会自动报警,避免批量废件,小批量订单的“质量风险”直接降低。
3. 成本效益的优化
人工成本的上升:小批量订单需要熟练师傅全程盯岗(怕出错、怕漏工序)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,人工操作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。
机加工自动化的长期效益:长期来看,其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。自动化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,减少人工干预,降低废品率和返工率,从而节约成本。此外,自动化设备还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,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。
4. 灵活性的提升
人工操作的调整难度: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,产品种类和规格频繁变化,人工操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设备调整和工艺准备。
机加工柔性自动化的快速响应能力:智能排产灵活换产,支持多种零件混线生产,能够快速适应产品变化,这种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需求。
5. 应对复杂需求的能力
人工操作的复杂性限制:对于某些复杂零件的加工,人工操作可能难以达到所需的精度和表面质量。
机加工柔性自动化的高精度加工能力:如零点定位系统、在线测量等一系列技术应用,机加工柔性自动化通过集成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系统,有效满足高端制造业对零件质量和精度的要求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6.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
人工数据的局限性:人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往往难以准确记录和分析,限制了企业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改进。
机加工柔性自动化的数据集成能力:自动化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,如设备运行状态、加工参数、产品质量等,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。这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,优化生产流程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